一个专注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网站
来源:https://www.haibowan.gov.cn/c/2024-01-08/33813.shtml | 作者: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日期:2024-01-08 | 3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印发《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海政发〔2024〕9号

千里山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各企事业单位:

《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1月8日

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巩固海勃湾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进网格化布局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要,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健康海勃湾建设,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安排,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科学合理网格化布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为重点,持续优化城市医疗集团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联系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各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统筹规划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充分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形成区属各医疗机构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办医格局,全面开展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

(二)分区包段,网格管理。将区属医疗资源按区域网格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由医疗集团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健康管理、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工作。医疗集团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牵头医院通过技术合作、托管等形式与区属二级、各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帮扶提升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三)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引导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建立完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医疗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四)资源下沉,能力提升。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海勃湾区属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通过合作发展、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牵头医院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

根据《乌海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乌卫医发〔2023〕100号)文件要求,组建海勃湾区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辖区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为成员单位的网格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到2025年,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目标。形成覆盖城乡、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区级医院科室设置,强化区级医院专科能力,特别是多发病常见病诊治、康复医疗、一二级手术能力;二是全部完成区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达到60%,一二级手术占比达到60%;三是完成辖区所有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机构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工程,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全科、中(蒙)医、康复服务能力,强化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优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下沉”基层的“利益机制”,建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责任制。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保持在100%,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城乡居民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率达到30%。

四、组织管理

(一)主要宗旨

在海勃湾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由海勃湾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组建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疗集团按照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履行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整合海勃湾区医疗卫生资源,组建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牵头,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海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林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各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促进区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进行统筹调配及业务规划,使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优势互补、分级诊疗,推进海勃湾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医院公益性。

(二)管理架构与主要职责

1.设置政府主导的管理委员会。组建“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区卫健委主任担任,副主任由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党委书记担任;区卫健委3名副主任、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及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海勃湾区人民医院院长为成员,形成多部门协商决策的议事机制。主要负责统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行使涉外合作交流、与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合作、注册举办新的机构、重大投资建设、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重大发展权,并监督各级医院实现公益性目标。

2.建立医疗集团党委。加强医疗集团党的建设,成立医院集团“党委”,由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海勃湾区人民医院院长具体负责。医疗集团党委实行区委、区政府主导和区卫健委领导下的党委负责制,负责医疗集团的党风廉政建设、医德医风建设和干部管理等工作,统筹协调医疗集团的资源配置、专科建设、人员培训、医疗业务等事项的决策管理。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牵头医院党委书记任主任、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海勃湾区人民医院院长任副主任、牵头医院业务副院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医疗集团内的日常运行工作,制定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章程,明确内部议事决策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党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全面领导,建立内部管理架构;以一体化管理为基础,规范各种业务管理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业务管理资源的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实现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共享;对集团各单位提供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考核等。

3.设立医疗集团纪检委员会。由牵头医院纪委书记任组长,选派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各1名副院长为成员。主要负责监督医疗集团制订、修改章程、议事规则、医疗集团内运行情况以及党委人员履职尽责等情况,督促医院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党委)在履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于每季度末将具体监督情况反馈区卫健委。

(三)权利和义务

1.集团成员的权利:一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法人资格、基本功能定位、单位产权归属、行政隶属、职工身份(是指总量管理的人员)等保持不变;二是赋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运营管理、人员招聘、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自主权;三是各成员单位可以集团名义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四是在集团内共享资源;五是成员单位增挂“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XX医院(原名称)”的牌子;六是对集团的工作进行监督;七是集团赋予的其他权利。

2.集团成员的义务:一是执行集团的决议,服从集团的管理;二是建立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权责清单;三是维护集团的声誉和利益;四是集团成员之间实行双向转诊和会诊;五是牵头医院与二级医院、各基层医疗机构等成员单位签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合作协议书,明确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分工协作的发展长效机制。协议书报区卫健委备案;六是牵头医院要充分发挥临床专科规范诊疗、疾病诊断等技术优势,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公共卫生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作用,协同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公共卫生工作,在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监测评价、绩效考核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强化服务指导功能。各基层医疗机构要把“预防为主”落实到医疗服务中去,加强公共卫生医师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医师由单纯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者;七是集团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完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络化布局,实现医疗管理一体化

1.科学调整城市医疗集团合作关系。根据海勃湾区医疗机构资源布局需求,组建由海勃湾区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辖区二级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的网格,进一步“发挥三级医院牵头作用,充实二级医院骨干力量、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医疗管理一体化管理,统筹设置医务、院感、护理、门急诊、药事、病案、住院服务、患者转诊、公共卫生等管理部门。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养老机构加入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扩大业务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整合资源,推进城市医疗集团资源互通共享,做到运营、信息管理一体化

2.促进城市医疗集团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城市医疗集团内要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围绕业务发展和群众实际需求,牵头医院门诊、住院、检查等资源优先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原则上牵头医院要将至少1/3的门诊号源和1/4的住院床位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经基层转诊的签约居民可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建立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区域检验、区域消毒供应、区域慢病联合等共享中心,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基层开单、上级检查”模式,实现医疗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及资源共享,服务链贯通,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方便群众就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医疗集团内的医疗机构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提高城市医疗集团内人员流动效率。

3.促进城市医疗集团之间医疗资源互通共享。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之间人员、技术、床位、检查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城市医疗集团之间医疗资源“双循环”,加强牵头医院优势专科的能力辐射,逐步实现城市医疗集团之间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减少城市医疗集团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城市医疗集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4.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临床医疗服务融合。以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着力点,在城市医疗集团内形成疾病预防控制、老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预防、医疗、慢病管理、康复为一体的服务链,综合提升城市医疗集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整体打包服务,整合服务项目与流程,建立医防融合服务新机制。把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措施作为临床医疗服务重要环节,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双处方”制度。

5.强化“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一是以二级以上互联网医院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一医疗集团内信息平台,设置集团内统一的信息技术和管理部门,统筹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等,支撑集团内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实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就诊信息、公卫信息上下贯通。建立覆盖成员单位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向上与高水平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二是以乌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海勃湾区公共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层,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体系,在社区、家庭、医院建立三级远程医疗智慧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慧医联体,丰富“互联网+”分级诊疗、护理、中医药、药事服务内涵,构建“全科家医+区域名医+智慧云医”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三)分工协作,促进基层服务能力新提升

6.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安排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会诊、查房、讲座、带教、带徒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制定二级以上医院退休医师基层返聘管理制度,到基层执业。统筹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定期到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免费培训、进修、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参与转诊病人查房及全科、专科、专病门诊工作等,逐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和中医药等服务,做强做优基层传统优势(特色)科室,制定完善区级疾病诊疗目录,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

7.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统筹指导各成员单位的发热门诊(诊室)、隔离病房以及平战转换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改造,进一步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内各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医疗救治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感染防控措施,提升院感防控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切实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

8.有序推进双向转诊。强化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基层预防和诊治,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平台建设,畅通城市医疗集团内双向转诊通道。对上转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会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对下转患者及时做好后续治疗方案,有效做好指导,确保治疗的延续性。

9.做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深化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机制,加强“1+1+X”全专联合团队建设,组建由城市医疗集团基层成员单位全科医师和其他成员医院专科医师组成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签约服务内涵,提供基本医疗、预约转诊、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服务。形成全科与专科联动、签约医生与团队协同、医防有机融合的服务工作机制。设立针对普通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菜单式签约服务包,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有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0.夯实基础学科打造重点专科。区属各医疗机构要全面提升就诊需求高、就诊量大的基础学科服务能力,满足基本看病就医需求。要按照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方向,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条件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重点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乌海市卫健委关于组织开展首批乌海市专科(病)诊疗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建成“消化诊疗中心”,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建成“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提升区属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

六、保障政策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加快补齐城市医疗集团发展的短板。加大区财政支持力度。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挂钩机制。研究对城市医疗集团的综合补偿机制,探索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增加对城市医疗集团内各医疗机构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与城市医疗集团发展相匹配的财政投入政策。落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信息化平台建设经费,推进实现城市医疗集团内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城市医疗集团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鼓励城市医疗集团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

(二)充分发挥医保对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促进作用

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城市医疗集团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完善和做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机制,引导城市医疗集团内部形成通畅的转诊机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对城市医疗集团的医保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参保人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

在现行的事业单位行业分类调控绩效工资政策框架内,落实乌海市关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按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打通医疗集团内人才的流通,完善与城市医疗集团相适应的职称晋升办法,实行科学评价,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四)建立城市医疗集团考核评价机制

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导向,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城市医疗集团考核评价体系,对城市医疗集团运行、成效情况和领导班子进行考核。重点考核三级医院病种结构和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基层人才培养、居民健康改善等,引导三级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并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临床重点专科评审、政府补助、医保支付、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属各相关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作为完善海勃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单位协调推进机制,发挥政策叠加作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支持政策,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

(二)明确目标责任。各牵头医疗机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此项工作与专科能力建设、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相结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长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务求工作实效。

(三)强化宣传培训。要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有关政策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广大医务人员改革共识。加强政策宣贯和典型宣传,提高社会对医疗集团的认可度和支持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评估。对照《乌海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中“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通过调研、专项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指导有序推进工作。各单位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调动牵头医院积极性。

附件: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名单

地区城市医疗集团名称牵头单位总负责人成员单位名称
二级以上医院、负责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负责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海勃湾区海勃湾区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刘永海勃湾区武玉平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唐瑞春



海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海霞
中医医院中医医院、海勃湾区肖济川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勇



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付志国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人民医院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海燕



新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兆翔



林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