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医保的2022,向您报告!
咸阳医保2023-01-17 19:35发表于陕西
01坚持保基本与惠民生协同,待遇保障推出新方案
2022年度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59万人,城乡居民339万人,参保率98%。
基本医保主体保障、大病保险梯次减负、医疗救助托底功能、补充医疗保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持续释放医保综合治理红利,两次调整政策,降低群众就医门槛,城乡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原先的63%提高到70.03%,全年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5亿元。
充稳步推进基本医保惠民和困难群众就医减负项目,全年共保障患者66.43万人次,增加补助基金17765.8万元,超额完成任务。
进一步调整完善“糖尿病、高血压”门诊用药政策,提高报销比例,有效促进“两病”待遇覆盖面和购药率稳步提高。
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的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
充分考虑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需求,扩大参加医疗保险群体范围、缩短人员待遇等待期、视同参加生育保险等,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人员待遇享受不受影响。
02坚持抓采购与保应用协同,价格回归成为新常态
降低虚高药价,从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到重大疾病用药、罕见病用药,从冠脉支架、人工关节到骨科耗材、种植牙,始终聚焦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常态化开展第一至七批和省际联盟未过评药品集采中选成果,共计453个,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平均降价超过50%,最高降价96%。
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全力推动医疗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让每一种“灵魂砍价”药真正惠及患者,人人都能“买得到、用得起、能报销”。
持续扩大特殊药品报销品种,自2021年从原有92种调整至126种后,2022年1月1日又增加至167种。
完善国谈药“双通道”管理机制,做好患者用药衔接,确保患者用药可及性,多种抗癌药使用比进入目录前提高了14.6倍。
03坚持医保与医疗医药协同,重点改革取得新成就
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入选全国医保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将2022年定为基层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提升年,在提升基层医保服务能力上挖掘潜力,在转变医保服务方式上寻求突破,在医保经办服务内涵建设上开创新局。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成,市县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全面调整到位,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价格管理验收检查,全面治理收费乱象。
持续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做好经办规程起草、服务协议文本制订及医疗机构系统接口改造工作,实现“提绩效”和“优服务”的双目标。
建立职工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将全市参保职工普通门诊就诊过程中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管理范围,提升基金的使用效率,相应提高门诊医疗服务可及性。
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工作,着力破解医疗机构收入下降、利益不均问题,不断完善集采配套措施,累计拨付七批资金共计4413余万元。
多措并举支持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医保医药医疗三方建立药品耗材集采配送“直报点”制度和服务“会客厅”,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培训、沟通交流情况、解决现实问题;联系中行等五大金融机构,开展“筑融资高速路、建服务立交桥”活动,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解决定点医药机构“融资难、融资贵”现实困难。
精准施策助推全市经济发展:推行无门槛缴费,取消小微企业缴费额限制;严格程序标准,延长缴费困难企业待遇享受期;便捷企业参保,试行容缺容错办理;开办绿色通道,做好高端人才医疗保障;提高中草药汤剂、针灸治疗报销比例,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
04坚持服务与管理协同,基金监管形成新态势
牢固树立专项治理定点医疗机构百分之百全覆盖、定点药店百分之百全覆盖“两个百分之百”全覆盖目标任务不动摇,持续推进协议首管、市院县管、驻点监管、社会共管、飞行监管的“五管齐下”监管方式,全市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效果彰显。
努力构建大监管格局,变医保部门单打独斗为多部门联动,与卫健、财政、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加强举报奖励等社会监督,构建“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长效机制。
不断深化“协议首管”内涵,修订完善全市统一的医保服务协议文本,坚持常规检查、开展数据核查、强化专项检查,持续开展定点药店、城乡居民门诊统筹、门诊特殊病和总额控制等四项专项检查。
加强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线后的运行,充分发挥新信息平台“防、管、治”全流程、立体化监控作用。
将医药服务价格纳入基金监管重点范畴,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统一与民营医疗机构价格规范并重。
05坚持线下与线上协同,为民服务频出新举措
全市所有开展住院业务的352家定点医疗机构和855家定点零售药店全部开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业务,正式开通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实现与全国280个地区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双向直接结算。
优化简化门诊慢特病经办流程,下放鉴定权限至医疗机构,由医保定期组织年度集中鉴定转变为群众随时时申请、医院即时鉴定、待遇及时享受。
及时办理异地网上备案业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保障”的作用,2个工作日内完成异地网上备案申请审核。
实现全市所有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一张清单管到底”,力争达到服务质量最优、所需材料最少、办理时限最短、办事流程最简。
医保电子凭证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定机构接入全覆盖并上线运行,截止目前,全市激活人数已达到332余万人,支付应用已突破120万余人次,标志着我市医保工作从“卡时代”正式迈入了“码时代”。
06坚持施策与防控相协同,抗击疫情彰显新担当
全力保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救治,向二级及以上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预拨2-3个月的医保周转资金;对一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预付2-3个月的医保周转资金、民营医疗机构预付1-2个月的医保周转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得不到及时救治、确保医药机构放心救治。
扎实稳妥做好全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及费用保障工作,已累计上解疫苗费用5.2亿元,拨付接种费用9100万元。
调低核酸检测价格,单检收费价格下调至15元,混检下调至每人次3元,大幅降低疫情防控成本。
临时维护医保目录,结合临床治疗实际需求,扩大医保药品用药范围,保障患者治疗用药,减轻患者治疗负担。
加大医保对农村地区、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支持力度,将676种治疗新冠效果明显的药品放宽至门诊保障用药范围,在二级及以下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报销比例为70%。
在两定机构申请鉴定由原先的每年一次变为每季度一次的基础上,建立临时医保定点绿色通道,与具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能力的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专项协议开展医保结算,方便群众就医购药选择范围广、就近便利多。
文章已于2023-01-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