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00860号《关于鼓励乡镇卫生院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5-18 11:01
省卫生健康委:
吴林霖等6名代表提出的《关于鼓励乡镇卫生院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提出答复意见如下:
省医疗保障局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不断完善全民医保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具备相应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老年护理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协议管理范围,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努力解决“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问题。
(一)着力解决失能人员医养结合难题,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2012年,青岛市率先建立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2015年起,东营、潍坊、日照、聊城、济南5市,从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起步,也先后建立起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总结试点市经验基础上,2017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试行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重点保障失能人员日常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服务费用,努力解决失能人员的“病有所护”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16市均建立了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中青岛市将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乡居民,并探索将失智人员也纳入保障范围,打造全人全责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2019年全省参保人数达到2675.65万人,累计有5.7万人支付护理保险待遇7.36亿元。
我省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一是提高了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避免了长期住院治疗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同时,也解决了家属不懂医疗、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减轻了患者家人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事务性负担。二是促进了医养结合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定点护理机构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乡镇卫生院等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优化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分流住院人群,缓解“挤住院”问题。同时,拓展了传统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扩大就业岗位。三是提高了失能人员人文关怀水平。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通过临终关怀,让更多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定点协议管理。2016年以来,各地全面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定资格审查”项目,实行协议管理,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实现“零跑腿”和“只跑一次”。各地对申请纳入协议管理的两定机构,不分公办民营,均采取一视同仁政策,并将具备相应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老年护理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协议管理范围。2019年,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定点护理机构达到1447家,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床位3.3万张。
(三)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按照“需求导向、合理分布、定点扁平化”的原则,推动异地就医住院费用联网结算向一级及未定级的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把更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联网结算范围,同时,改革门诊慢性病异地就医个人先垫付资金再后期手工报销流程,对恶性肿瘤、冠心病等14种常见多发门诊慢性病,试行省内联网结算,切实方便了异地养老人员的医疗费用结算。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下一步,省医疗保障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健全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优化管理服务措施,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协议管理,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指导各市全面试行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调整完善筹资和管理政策,提高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优化经办服务,在全省全面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助推我省建设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
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