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030459号《关于勇于创新、做好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6-17 10:23
宋华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勇于创新、做好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我省建设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提供了有力支持。2016年我省和吉林省被确定为长期护理保险国家重点联系省,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试点城市。目前我省除省直外16市均已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工作。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将制度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成为全国示范标杆,东营市利津县、烟台市长岛县、威海市南海新区、日照市岚山区也先后建立了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全省参保人数达到2675.65万人,其中职工1856.09万人、居民819.56万人,定点护理机构1446家,长期护理服务床位3.3万张,全年累计有5.7万人支付护理保险待遇7.36亿元。
一、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取得良好成效
国家医保局充分肯定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要求认真总结青岛等市“多元筹资、城乡一体、医护兼顾、市场主体”的试点经验,为国家层面建立制度“提供样板”。一是多元筹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各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主要通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以及财政补助、福彩公益金等渠道解决,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主要从居民医保统筹基金中划拨。二是城乡一体,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不仅大大减轻了参保人员家庭经济负担,也进一步卸载了社会压力,解放了家庭劳动力,释放了人力资源活力。仅青岛一市2013年以来就带动就业8800多人。三是医护兼顾,催生了新兴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密不可分。当前,各市基本建立起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日趋一体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有效破解过去“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促进了医、养、护机构的深度融合和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四是市场主体,增强了社会资本进入动力。按照市场化方式发展照护服务机构,推动了照护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且盘活了医养、照护服务资源,一些护理机构得以“起死回生”。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达到1446家,其中,民营机构964家、占66.7%。青岛市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带动下,定点护理机构增加到696家,其中民营护理机构达621家、占89.2%,民营机构承担服务量占总量的95%以上。
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我省长期护理保险是从职工起步,近年来快速发展,但覆盖范围仍以参保职工为主,参保居民仅占30%,并且主要集中在青岛市,其他市仅在个别县(市区)开展试点,整体规模有限,制度发展面临突出难题。
(一)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量大。2018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3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2.3%,老龄化率全国第二,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也是全国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000万的省份,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9%,失能老年人口达到400万、占全国的1/10。据预测,到2035年,我省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参保人员结构看,我省参保居民达到7395.8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78%,其中有超过300万的居民为失能人员,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居民数量很大。
(二)筹资机制不完善。筹资问题是制约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最根本因素。长期护理时间长、费用高,护理保险资金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长期护理保险一直没有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虽建立了多元筹资渠道,但险资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和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划拨为主,占比90%以上,财政等其他投入占比不到10%。建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当前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平衡面临压力,个别市甚至出现当期超支。试点地区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人均在60元左右,按此标准测算,普遍建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每年需要44亿资金,仅靠居民医保基金划拨难以为继,需要财政资金支持。
(三)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不足。这是制约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一个主要短板。照护机构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形态,但支撑这一产业发展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老年科技产品供应体系、辅助设备租赁体系以及设备更新折旧政策、社区水电费和税惠政策还不完善,发展势头受到影响。而在空间分布上,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机构少、服务半径大、成本高。受教育培训体系和学科专业不健全、收入水平低、职业规划缺失和思想观念落后等影响,长期护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下步工作打算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晚年更幸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面临重要机遇期。下步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化经办、市场化服务供给”的原则,加快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一)完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机制。建立医保、财政、社会救助捐助及其他相关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明确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和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按低限比例划拨。医保、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全省统一的失能等级鉴定、照护等级认定、照护需求评估、照护服务规范、质量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明确居民医保统筹资基金按低限比例划拨,根据地方财力明确各级财政投入责任,研究整合部分社会救助、捐助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6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分档筹资办法,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搭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平台,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家享受护理服务。
(三)加快长期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医养健康机构加快长护人才培养,依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疗保障研究院和医疗保障学院开展培训,支持康复大学建立与长期护理相关的专业,向全省、全国输出长期护理人才。鼓励医务人员到护理服务机构执业,提升护理服务价格,增强护理职业吸引力。
感谢您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
202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