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注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网站
来源:http://rlzyshbzj.cnbz.gov.cn/zwgk/ytabl/ytajb/11461781.html | 作者:巴中市人力资源保障局 | 日期:2016-08-10 | 3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市政协三届六次会议第204号提案答复的函

一、我市鼓励支持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具体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工和巴中籍企业家等人员返乡创业是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是后发地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劳动者主体的思路,深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一大批在外人员实现了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嬗变。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政府也出台了《巴中市支持农民工和巴中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工作方案》(巴府办发[2015]52)号文件,该文件明确了“八大任务”、“五类扶持政策”、“六项服务措施”。“八大任务”:一是发展本地产业“吸”,着重围绕“四大重点成长型工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及山区现代农业及配套产业,吸引巴中籍农民工、企业家、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二是依托外地市场“接”,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实现本地产品与外地市场对接。三是引导融合发展“聚”,着重引导返乡创业人员融入区域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鼓励返乡人员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力打造特色品牌。五是发展农村电商“促”,鼓励和扶持返乡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产品销售、商贸流通等各类服务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六是引导企业家回乡发展“领”,着重引导巴中籍企业家抱团回归,引领返乡创业。七是打造创业平台“推”,进一步加强基层创业服务平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返乡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搭建回引创业载体,助推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八是依托驻外机构“引”,充分依托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域外商会、劳务基地联络处及社团组织等力量,加强政策宣传、穿针引线、对接促进、协调服务工作,靠前回引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五类扶持政策”:一是促进产业、投资、商贸政策与回引创业政策相协调,降低返乡创业门槛,拓宽返乡创业领域。二是落实好支持农业发展、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降低返乡创业成本。三是落实好财政扶持政策,设立市级返乡创业引导基金和专项资金,对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场租等给予补贴支持。四是全面落实返乡创业金融服务政策,重点是建好用活返乡创业风险分担基金,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五是落实好用地用房支持政策,切实解决返乡创业用地难题。“六项服务措施”:一是强化协调联动服务,充分发挥返乡创业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的作用,联动发力,统筹推进,形成推进回引创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提高返乡创业成功率和稳定经营率。三是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服务,解决好返乡创业项目招工难问题。四是强化市场中介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创业服务。五是强化创新对接服务,促进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无缝对接,做大做强返乡创业项目,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创业品牌。六是强化公共要素保障,重点做好返乡创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二、当前全市推进返乡创业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来,全市紧紧依托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民工信息库,积极回引民工返乡创业。1-6月,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463人,创办各类企业及经济实体348个,投资总额14.86亿元,带动就业8359人,其中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创业项目达132个。返乡正成为新常态下推动巴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发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新生力量。我们重点从三方面抓好回引创业工作。一是狠抓组织保障,着力压紧压实责任。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将返乡创业工作摆放突出位置来抓,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构建了党委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部分县(区)与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二是狠抓政策扶持,着力加大资金投入。始终把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返乡创业的系列政策作为推动工作的切入点和主抓手,结合地方实际,紧扣产业发展需要研究推出了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各县(区)通过多方筹资的方式设立了返乡创业基金,切实解决各类创业人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6月,全市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01万元,分险基金贷款1300万元,符合条件返乡创业人员减免税收187万元;兑现返乡创业补贴、奖励542.5万元,通过政策扶持,有力提升了返乡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政策宣传,着力提升回引力。发挥媒体推介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宣传资源,全方位、多视角宣传我市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发挥域外劳务基地作用。把我市支持返乡创业的各类政策集合编印成册,分别寄送到全市50个域外劳务基地和100个农民工服务站,通过域外劳务基地分送到巴中籍农民工手中,做到人手一册。举办新闻发布会和在线《政务访谈》宣传。今年1月,利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之际,我局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助推全民创业兴业,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为主题举行了新闻发布,重点对我市“十二五”期间“回引创业”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回引创业”的基本思路与举措和2016年返乡创业重点工作安排,向新闻媒体进行了全面发布和解读。1月21日,我局做客“中国·巴中”2016年首期《政务访谈》栏目,围绕“返乡创业·共享发展”这一主题,就我市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的热点难题问题与各位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和政策详细解读,并将访谈实况全文转发于《巴中日报》、《巴中新报》等媒体,扩大了访谈的实效,当天上线点击达70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举办专项活动宣传。联合市级多个部门举办了“大学生就业服务周专项招聘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宣传活动”,重点进行政策宣传和咨询,吸引不少已回乡农民工的参与,发放宣传资料近7000余份,有力扩大了政策的知晓面。通过典型宣传引导。收集有代表性的返乡创业典型,积极宣传他们成功创业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典型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宣传各类返乡创业典型达28个。四是狠抓创业服务,着力提升工作实效。全市已建成创业服务中心6个、企业服务中心1个和基层创业服务窗口266个,配备了专兼职人员,构建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组建了由66名优秀企业家和法律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建立了统一的创业项目库,征集创业项目366个,为创业人员科学选择创业项目、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参考。建成创业园区(孵化基地)7个、创业商街120条,其中经开区置信创业孵化园和通江县创新创业孵化园已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目前入住园区农民工创办企业(含个体工商户)358家。

三、返乡创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是创业层次普遍偏低。返乡创业人员大多集中在乡镇、农村和城区周边,创业项目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今年1一2季度新增的返乡创业项目涉及11个行业,其中从事传统种养业和服务业分别达348个、376个,分别占新增总量的34.25%、38.12%;返乡创业人员带回大项目、好项目,仅占所有返乡创业项目总量的4%。绝大多数返乡创业人员受学识、知识、技能、资金等方面制约,主要在传统农业、服务业等行业从事创业活动,从事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少,创业带动力、集聚力、吸附力和辐射效应不强。二是融资难问题还比较突出。虽然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但巴中金融市场尚不活跃,受专门机构缺失、融资品种单一、金融营销乏力、过度考虑风险等因素影响,返乡创业人员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大多数都是依靠民间借贷的方式融资,常面临起步容易、运转难的尴尬境遇。同时,政策性扶持贷款门槛高、对象窄,大部分返乡创业人员难以获得政策性扶持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是杯水车薪,资金效用不大。三是创业成本日益增高。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用房、用工成本等日益增高,返乡创业成本和风险增大。受地方财力不足的影响,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比较缓慢,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撑还不够,不同程度影响返乡创业积极性。四是创业服务还相对滞后。目前,仅建立市、县(区)两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且专职人员仅10余人,服务队伍十分薄弱。同时,各级尚未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在落实返乡创业政策、开展创业服务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

四、对下一步抓好创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坚持定期研究返乡创业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对返乡创业季度考核力度,通过考核促进工作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进一步细化支持返乡创业的具体办法,着重完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支持、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创业成本高等现实问题。三是进一步优化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返乡创业公共服务力度,通过优质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创业成功名录库,为农民工寻找同行“师傅”,实行一对一帮带。

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6年6月21日

(联系人:彭恒熙;联系电话:0827-526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