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195号提案
案由:关于打响劳务品牌为农民工服好务的建议
提案人(团体):第四届别联组
第一提案人:袁勇18908299999
巴中农民工数量多、潜力大,充分激活这个群体创造力,为百万农民工服好务,是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关键之举。
一、农民工贡献巨大。巴中去年全市376.16万的户籍人口中有126.7万在外务工,占总人口1/3,这其中有近21万人在外自主创业当老板。巴中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广东、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7个东部沿海省市以及陕西和省内部分市州,主要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月工资收入在2000-5000元。80年代起,巴中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对沿海开放、对家乡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93年建立地区到前年底,全市劳务收入从最初的1.54亿元,增长到了156.12亿元,中间有几年超过了200亿元。农民工打工撑起了70多万个家庭。
二、服务存在“四个缺少”。市委增斌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多次指示要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而目前我市在服务农民工上还存在“四个缺少”:一是对农民工务工缺少统筹组织。据统计,除通过劳务经纪人及中介机构外出打工的外,全市每年有92%的农民工都是通过亲友介绍或独自出门找到的工作,因此巴中人多扎堆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务工。二是对农民工个人缺少就业培训。每年我市由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受训农民工不到1万人,远远满足不了全市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打工就只能拿低工资、赚辛苦钱。三是对农民工维权缺少主动服务。2018年全市共帮助8300余名农民工追讨欠薪及伤亡索赔达1.1亿元,协同劳动监察部门督促14家建筑企业为5000余名农民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虽取得不错成绩但仍有不少老乡在外遭受工资被拖欠、对待不公平、人权遭侵犯等等,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四是对农民工家庭缺少关心照顾。我市目前有7万多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更是有10多万,虽然每年春节前我们也开展有对农民工家庭的走访慰问,特别是今年春节实现了慰问全覆盖,力度空前、成效明显,但对农民工家庭经常性、常态化的关心照顾还有不足。
三、四点建议。首先要取个名字。如陕西“米脂婆姨”、江苏“扬州三把刀”、山东“山东保安”等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就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建议结合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行业特点,及新时代巴中人朴实、勤劳、吃苦、感恩的品质和“忠勇孝义”的巴文化特质,打造“老巴人”劳务品牌,并申请注册,使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二要喊出声音。有了“老巴人”这个名字,就要大力宣传。充分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叫响“老巴人”,提高知晓度。借助巴商总会、秦巴农洽会、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构和平台,推介“老巴人”,提高关注度。三要提高本事。建议依托市职业技术学院、农民夜校等平台,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本着“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的原则,针对市场需要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方式,点对点地为签约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四要积极探索立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劳动报酬、休假等方面切实为巴中农民工权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