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255号提案
案由:关于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建强巴中振兴引擎的建议
提案人(团体):李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巴中380万人口中,在外创业务工人员超过了100万,这些乡友凭借聪明智慧和实干作风,在异地他乡摸爬滚打、建功立业,每年创造财富上万亿,其中,资产积累千万以上的近10万人,积累过亿的有1000多名,这股力量是我们推动巴中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鼓励支持在外乡友返乡创业,作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引凤回巢”工作,从2016年至2018年招商引资情况看,全市返乡创业项目占比逐年上升,分别达到20.9%、25.5%、44.7%,特别是随着家乡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立体交通越来越畅、投资环境越来越优、民生福祉越来越多,必将有更多的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成为我市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我市鼓励支持在外乡友返乡创业发展环境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难”:一是项目选择难。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返乡创业信息渠道狭窄,投资信息不对称,许多返乡创业者往往仅凭一腔热血、个人感觉,投资方向盲目、项目选择不科学或有意愿无信心而放弃投资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创业办事难。个别地方重引进、轻服务,政策缺乏连续性,落实政策打折扣,“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甚至个别基层干部随意刁难意图谋取好处。三是发展壮大难。一些返乡创业者仅凭在外务工积累的专业经验创业,缺乏对整个行业的科学把握,同时受融资贷款、招工等制约,规模效益不明显。四是带动致富难。一些成功人士具有浓厚的桑梓情怀,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受一些已返乡创业但事业没有发展起来人士的影响,就只愿捐钱不愿返乡创业,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乡亲致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市委明确指出,要扭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以“回引创业”工程为牵引,引导在外成功人士投入乡村振兴。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辟“返乡创业信息”专栏,建立“返乡创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发布巴中发展变化、优惠政策和优质项目等信息,让广大在外务工人员和企业家随时知晓家乡发展情况、产业需求信息。二是优化“两项服务”。一方面,优化后勤服务。建立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回乡企业恳谈会,汇总收集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采取以奖代补、税收优惠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返乡创业生产成本,支持其发展壮大。对返乡创业业主及其聘请的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在办理暂住登记及子女入学等方面优先照顾。鼓励支持企业与巴中职业学院合作,定向、定单、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优化“包扶”服务。实行重点返乡创业企业市县乡领导干部“包扶”制度,建立统一的服务台账,狠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虚风”,真正为返乡创业者排忧解难。三是打好“三张王牌”。一是打好“亲情牌”。深入开展巴中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的调查摸底,完善更新巴中籍在外成功人士信息档案库,重点掌握身家千万元以上成功人士的信息,主动拜访、深化对接,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和返乡创业政策,思家乡情、恋故乡土,以多种方式参与巴中发展。二是打好“政治牌”。对返乡创业贡献突出的能人,优先安排参加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乡贤等各类荣誉的评选,优先安排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培训,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委员,每年评选一批“回乡明星企业”“返乡创业之星”,让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事业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增强在外乡友返乡创业激情动力。三是打好“项目牌”。从全市产业发展项目库中筛选或专门包装一批符合返乡创业的项目,利用省、市各类招商活动、小分队招商、政协“创引帮”活动等平台,主动向巴中籍在外成功人士进行推介招引,用好的项目回引人才。
四是抓好“四项重点”。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对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修订完善《巴中市支持农民工和巴中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从准入条件、发展要素、税费税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科学完备的“政策包”,让返乡创业者同等享受招商引资企业优惠待遇。制作支持在外乡友返乡创业发展优惠政策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定期逐项核查落实情况,坚决查处执行不到位的人和事。二是打造一流环境。以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依法打击侵商、骗商、坑商、欺商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强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都不跑”改革,让返乡创业者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自主选择中介服务。三是鲜明舆论导向。在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等媒体,设立返乡创业宣传专栏,大力宣传返乡创业优秀典型,定期举办返乡创业发展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形成全市上下关心支持返乡创业的浓厚氛围。四是完善目标考核。将返乡创业工作纳入区县及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既考核当年新增数量,又要考核回引创业成功数量,倒逼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倾情关心返乡创业人员。